NLP.課程粉絲專頁
|
|
 |
讓精彩案例去旅行主頁 |
版主的話
|
案號:Elite-3-04-04
(258)
標題:真的是『溝通』嗎?【生活】
前陣子我去了今年在世貿辦的國際書展,本來想在中國生產力中心的攤位買安東尼羅賓的那兩本書,但因為這兩本書在美國的版權有問題,所以暫時買不到啦,於是店員就推薦了我另一本NLP相關的書叫做-拋開內心的恐懼,但我這次的作業不是要談恐懼,而是裡面有關於溝通的部分。
溝通是指一個人將訊息傳達給另一個人,而對方也給予反應,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發出訊息→接收訊息→產生反應→然後再發出訊息給對方→等對方的回應,如此反覆循環的交互行為。而說話或者文字只是溝通的一個部分,即出於意識的表達的部分,還有一部分是肢體語言、聲音語調、眼神等無意識部分。而在人際溝通時我們常忽略一個重點:自己想表達的事情並不是每一次都能正確無誤的傳達給對方,這就有可能會產生誤會,嚴重時可能會造成人際關係的阻礙。
想要提高溝通能力,了解對方說什麼,以及正確的傳達自己的訊息這本書裡提供幾個方法
1. 傾聽:傾聽時應避免提出自己的道理、批評、建議、意見、想法和價值觀,而專心聆聽對方想說什麼,完全接受對方的情感、行為和想法,以一種「原來你這樣想,是因為……...理由」的接受心態,不要誤會這不是告訴你要對對方言聽計從,而是必須獲得對方的認同讓對方覺得『有人願意了解自己』,進一步拉近彼此的距離。
2. 伴隨: 這個類似我們上課時老師所教的模仿,當我們想要與對方建立親近關係,溝通時就要配而對方的感覺來表達,當我們刻意去使用『對方常說的字彙』,『經常使用的慣用句』,或是像照鏡子的方式來模仿對方的姿勢、手勢、呼吸、聲調、說話速度、音量大小等等,我們會發現伴隨對方的步調無意識當中彼此會越來越協調。
3. 框視: 這本書中提到一句話『人並非直接對事件本身產生想法或感覺,想法或感覺是來自於個人如何反應事件的刺激』註1,例如對於頑皮的孩子、邋遢的年輕人、不順眼的部屬,會覺得不舒服,未必是對方的不對,而是對於對方所表現出的言行,自己心中有『特定的想法與信念』,結果就產生失望、痛苦、悲傷、憤怒等等負面情緒,所以必須打破原有的框視才能公平客觀的去與他人溝通。
結論
『想要達到有效的溝通,就必須遵循一個原則:溝通本身與傳達自己的意思無關,而是決定於對方的反應』註2,然而大部分的人在溝通的過程當中並不十分在意對方如何接受自己所表達出來的訊息,反而是未經努力的就想強行改變對方的態度,然後依照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對對方所提出的許多要求,結果根本不能解決問題,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常覺得七年級甚至八年級生也就是所謂的年輕人,或者是父母親家人還是誰誰誰難以溝通,你們真的是想跟對方溝通嗎?承認吧!各位,你們常常根本就不是在溝通,而是想要『對方聽你們的意見,按照你們的想法去做事』,這叫做說服更甚至叫命令不是溝通,如果你的說服能力不夠好請找出自己的問題並努力學習NLP,請不要輕易的去怪罪別人不好溝通,又或者不想跟你溝通,所以我們還是不要浪費精力的想去輕易的改變對方,而應該把精力花在如何改善彼此的關係上,與大家共勉之。
參考資料
1.『理情治療法』(RET, Rational-Emotive Therapy)創始者亞伯特‧艾理斯(Albert Ellis)於一九五零年代所發展的人格理論及心理治療法,強調認知、情緒、行為三者有明顯交互作用及因果關係,可視為多模式和折衷取向的學派。
2.『NLP的建議』,約賽夫‧奧肯納、約翰‧賽摩爾著。
|
|
| |
|